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大理寺考公宝典第69节(1 / 2)





  杨枝应了个“是”,道:“谢大人有所不知,御史衙门牢中死的那个卫脩,笔墨砚台皆放在右手边,习惯右手写字。而从卫主事原本记得那账册上来看,他却是个左撇子。”柳轶尘当日在御史衙门中看完账册,转递给她让她核对,为的便是考教她的眼力。

  柳轶尘自己是左右手皆能习字的,因而特别了解这当中落笔的区别。习字之人,落笔轻重之处往往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

  当日在东宫见他用左手写字,她心生好奇,站在他身侧看了许久。柳轶尘干脆将手中的笔递给了她,“你也试试,往后查案子可能用得着,有些人天生惯用左手,下笔痕迹有明显的差异。”

  谢知敬闻言恍然大悟,“哦哦,那卫脩的确是个左撇子!”这一番感慨,脚下不由慢了,柳轶尘又甩开他几个身位。

  谢知敬一面擦着汗一面气喘吁吁地赶上来,柳轶尘已一步跨出了门槛:“谢大人不必送了,本官还有急事,礼数不周之处请大人担待。”嘴上说的是“担待”,面上却半分要人“担待”的样子都没有。

  谢知敬哪敢让他“担待”,颠着萝卜短腿追着跨出门外,亲眼看着杨柳二人上了车,才叉起腰,松了口气。

  上车后,杨枝忍不住问:“二郎接下来有何急事,方才走的着实是快,我都差点没跟上。”

  柳轶尘向窗外扬扬下颌,轻轻一笑:“累死他。”

  “……”

  “修淮堤滥征徭役之时不顾人死活……现下虽给不了他大苦头吃,但小苦头能给亦不能让他轻省了。”

  他这一笑在唇边荡开一个月牙般的弧度,颇具几分孩子气。杨枝这才发现,堂堂威严的大理寺卿竟然长着虎牙!

  杨枝转过脸,默了片刻,忽然想起一事,一下子抬起头来。却未开口,就听见他笑道:“你是想问,又不是没人见过卫脩,御史衙门的人为何看不出那是假的卫脩,对吗?”

  杨枝早已不惊疑他见微知著的本事,只点了点头。

  “若非查案,见到卫脩那张脸,你第一反应是什么?”

  是什么?

  人天生畏惧残缺,见到一张残缺丑陋的脸,看到一条空荡荡的裤管,第一反应往往是移开目光,这是一种对此对彼心照不宣的仁慈。

  杨枝刹那恍然,听见他沉沉道:“最好的易容从来不是改头换面,而是让人意识不到或不敢意识不到那人的存在。”

  “你也看到了,牢中死的卫脩与真卫脩面目有八分相似,身形也相近,加上那满面癞疮,便无人敢留心那剩下的两分。而且我记得,你曾说过,御史衙门是晚上提走的卫脩。”这话是柳轶尘初到南安的那天两人从御史衙门回来时杨枝说的。

  “天色昏暗,更难以细细辨认。”她点了点头,接口道。

  马车辘辘往官驿方向而去,街肆上的吆喝声此起彼伏。有婆婆挎着篮子卖花,一阵阵清淡幽馥的玉兰香自那篮中飘来。

  柳轶尘忽而一笑,道:“难得来趟江州,也不能陪你好好赏玩一回。”

  “你自己想玩,还赖上我了。”杨枝将帘子掀开一个角,嗔了声。

  “是,是我想玩。你怎么说都算江州半个主人,也不说招待我一回。”柳轶尘笑着回。

  自掀开的一个角望去,车窗外人声鼎沸,暮春的徐风和着金霞,照在将晚的摊子前,将那摊上那些不甚精巧的小玩意镀了一层潋滟的光彩,好似经淘洗了一番。

  街心的青石板经雨水浇灌,分外干净,石板的缝隙中,不时有嫩草冒了点头,这倒是京中难见的。

  其实江州还有许多京城难见的景致,再往前行一截,转个弯,便是座座拱桥,桥下水网密布,以舟为车,以辑为马。晨起的少女穿着蓝布衣衫,撑起船篙,笑盈盈与路过的街坊打招呼,声音甜软,似吟唱一般。

  想着,她转身也回以一笑:“那便记着,下次来,江州十八景,我招待你玩个遍……”

  “下次来,也不知什么时候了……”柳轶尘感慨,忽而想到什么,轻轻一笑:“只怕就不能用招待这个词了。”

  “为何?”

  “你我成了一家人,这个词可不是太生分。”

  杨枝一怔,他已偏过身来,握住她的手,眸光灼灼落在她脸上,眼底灼灼照人。

  他骨节修长,指腹有些硬硬的,是劳书多年落下的茧。掌心宽阔,密密的纹路将她包裹,些许粗糙之感予人一种真实的妥帖,可以触及的妥帖与安心。

  “上回争执,你说婚姻之约再议,那便是…并未作废的意思……”柳轶尘缓缓道,喉结轻动,掌心仿佛也有细汗洇出:“今日…我再问你一次,你,可还愿意嫁给我?”

  “……不为你母亲,不为沆瀣门。”见她半晌不语,垂下头,近乎慌乱地补了一句:“算了,就算为他们也行。”

  窗外人声见缝插针地灌入话落的短暂寂静中,马车的轱辘吱呀作响,柳轶尘不知怎的竟于这当口分出一念神思,有些烦躁地想,大理寺这破马车,真该换了!

  “愿意。”杨枝忽然抬起头:“我愿意!”

  一刹那,似苍山倾覆,海水倒灌,柳轶尘眸底毫无预兆地被飓风裹挟,心也狠狠一颤,在反应过来前,已目色一亮,伸出双臂,紧紧握住她肩头:“当真?”不待她答,又有些懊恼地一拍额头,近乎孩子气地低声咕哝了一声:“我多问这一句做什么!”

  “当真。”杨枝自然是听见了这一句,唇边划开一个笑,郑重应下两个字。

  “好,后日见过你母亲,我们就择定日子……其实不用择,我已看好了,五月初七是个好日子,距现下也还有堪堪一个月,来得及筹备!”柳轶尘脱口道,语速比往常近乎快了一倍,说完默了片刻,却又补道:“若你实在觉得赶,六月里也有几个日子不错,哦庚帖,对庚帖,我已写好了,当时你母亲不在,你的我也一并写了,后日见了母亲,当着她面一并换了……接下来是纳吉……”

  杨枝却于这时反手握住他手,轻轻一笑:“二郎,我们到了。”

  第六十四章

  回到官驿, 杨枝想起罗氏之约,叫来书吏吩咐:“替我将一枝杨柳条插入桑湖西面一株苦槠树下的丑石中,在两堤正中, 树下碎石环绕。杨柳枝砍去枝丫, 留三寸主干即可——记得, 悄然行事,避人耳目。”

  书吏应“是”, 连忙去办。

  天将暗时, 他领回来一个人,身着家仆衣裳, 头戴斗笠, 抬起头来, 却是一张清隽秀美的脸。

  “二姐,你可算回南安了,寻着母亲了吗?你好不好?她好不好?”桑淮子是杨枝在南安认的姐妹,十六七的年纪, 一张瓜子脸, 明眸如点漆,转动时仿佛能说话。她是个孤儿,从小与父母离散, 也不记得自己姓甚名谁, 后来在桑湖边行乞,隐约记得自己家在淮水边, 便拜桑湖为父为母, 起了这个名字。

  她年纪虽小, 却有一手出类拔萃的江湖本事。杨枝当初在南安, 也处处仗着她照拂。

  次日一早, 杨枝带着她去了铁府。铁府下人将她们引至偏厅,便即后退,杨枝还未站稳,却于一刹那间,见身后日晖尽掩,四门迅疾无比的合上,伴着一声清脆的落锁声,整个偏厅被禁锢于一片黑暗之中。

  “二姐这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