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不良臣(科举)第66节(1 / 2)





  比如周朝的成、康两位皇帝,虽然周朝也有刑律,但是他们却没有怎么使用刑法长达几十年时间,是以德礼教化百姓,而周朝的成康之治历来也是被当做盛世典范的。

  除了周朝,题目还例举了唐朝,道唐朝时法度严明,这让原本开国初期混乱的局势很快就得到了稳定,由此繁盛三朝之久。

  再就是还提到了宋朝喜欢大赦天下,刑律进一步放宽,既不像周朝一样完全不用刑,也不像唐朝一样法度严明,而是在略微对犯人进行惩处之后,便宽厚的大赦了他们。

  总之这一通举例说明下来,就是所有能考虑的情况,出题人都考虑到了,能说的话也都说了,这样一来,考生作答便不能模棱两可。

  比如你说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松,那不好意思,已经举了宋朝的例子,而宋朝最后也是亡国了的。

  所以,考生们只能选择一个方向来答题,若是仍泛泛而谈,那绝对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
  谢良臣是支持以法治国的,因为在他看来,周朝时成康之治为何能成功,一是两位皇帝本就是明君,二是周朝初立,各方势力还未稳定下来,而阶层之间的利益争夺还不甚激烈,所以即便犯罪也不严重,再加上当时的人文环境,因此才能保两朝盛世。

  而且这几十年周朝国内也不是没有犯罪的事发生,这对那些善良的百姓是不公平的。

  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《论语·宪问》有言: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

  至于宋朝,在谢良臣看来也差不多,原本的犯罪行为没有得到彻底的打击和惩罚,那些罪犯根本不会悔改,而他们出来后报复受害人的行为就是证据,可见德礼并不能感化他们。

  至于唐朝,从其能在开国后连续三朝繁盛就能看出,这是律法严明打下的基础。

  因为国家不像一个村也不像单一的家庭,是很复杂的社会关系,这些各型各色的人,若是没有规范的制度进行约束,那么就会如野兽一般相互厮杀掠夺,强者蚕食弱者,而之后强者之间又再次角力,这绝对是不稳定因素。

  至于唐朝为何会因藩镇作乱最后亡国,在谢良臣看来不是法度出了问题,而是律法没能约束到权利。

  所以谢良臣是赞成以法治国的。

  不过考虑到古人的接受能力,以及儒学如今的地位,他还是以孔子的“德礼为政教之本,刑罚为政教之用”作为了中心思想来阐述观点。

  也就是说,他仍然赞成把以“德礼”教化百姓作为最终目标,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,就得用刑律让他们明白自己所犯的罪过,并进行深刻的反省,这是手段。

  所谓知耻而后勇,那首先就得知耻,而让他们知耻的最好方式,就是为自己所作所为承担后果。

  写到这,谢良臣自己的观点算是阐述完毕了,不过要想打动主考官亦或者皇帝,仅仅这样仍然不够。

  因为不论官员也好,皇帝也好,他们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,也就是要对控制时局和国家有用。

  因此谢良臣便又开始写这样做的好处。

  原本的维护了社会公正被他放在了最后,首先他写的就是,以“德礼为政教之本”来制定律法,这就保证了百姓们对“三纲五常”以及“天地君亲师”这种等级的进一步确认,这是有助于帮助朝廷治理国事。

  其二, “刑罚为政教之用” ,若是律例能很好的贯彻下去,那么不仅可以震慑不法分子,还会大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,毕竟若是连律例都无清晰的执行,那么很多问题就会因此丛生,并最后演变成更大的问题。

  他这里说的更大的问题,指的是因为司法不透明而引发的官官相护、官商勾结,以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勾连,而这样的利益勾连一旦发生,轻则损伤民生,重则危害国土安全。

  不过考虑到万一这试卷不是皇帝亲自批改,所以谢良臣写的很隐晦。

  至于第三点,他这才写到,若是善恶无法得到区别的对待,那么人人皆不畏从恶,小恶滋大过,大过生大邪,直至最后犯逆,祸乱苍生,善恶也就得不到公正的审判。

  谢良臣打好腹稿,便准备开始提笔写对策,只是在离他不远处,有一人实在太过瞩目,让他忍不住看了又看。

  自从殿试开始,那个带了二十几个馒头进来的考生就开始在吃东西,一手提笔写字,一手拿着馒头时不时咬上一口。

  其实不止是他,凡坐在此人四周以及之后的考生们,都对他这行为震惊得不行,毕竟殿试不仅是在皇宫里考,而且皇帝也是随时可能过来的。

  可他似乎一点都不紧张,有时考虑问题没想通时,谢良臣就见他眉头皱起,在以为对方要把馒头放下,哪知他竟是直接又咬了一口,然后嚼了半天,眉头反而渐渐松开,就像他不是在吃馒头,而是在吃什么答案一样。

  而且对方块头也很大,谢良臣越看越觉得这人很像是动画片里的大力水手,馒头就是他的菠菜。

  初稿写完,差不多也到中午了,殿试是考一整天的,而且只作一道策问,时间绰绰有余。

  因此,在将初稿放到一边晾晒的时候,谢良臣也从自己的考篮里拿了烧饼出来吃,而宫内的太监们则送了茶水过来。

  他这边在吃着饼,其他学子大多也在吃午饭顺便休息,而那个举子却还在写,一副不疾不徐的模样。

  因着两人相隔不远,谢良臣趁着吃饭的功夫倒是勉强能瞅见他的进度,但见他稿纸上只写了一小半,而且他写得很慢,似乎字字斟酌。

  不过即便如此,谢良臣却不敢轻视对方,因为他们的座位虽是打乱了来排的,但是能考中贡士的人绝不简单,此人看着笨拙,或许还另有大智慧。

  吃过午饭,谢良臣拿布巾擦了擦手,开始研墨准备誊抄卷子。

  殿试是最后一关,虽然一般也是由皇帝点人来主考,甚至阅卷以及最后评出前三甲名单也是主考官,皇帝有时只是用印而已,不过若是对方一时兴起,想要过问,那么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。

  比如两人学识文章差不多,但皇帝看你更顺眼,最后就点为状元,又或者看你字写得不错,然后把你名次也往前抬抬,这都是现实的问题。

  所以在最后誊抄试卷时,谢良臣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全力来把字写好。

  就在他誊抄试卷之时,有考生已经交卷了,只不知对方是太过有自信,还是说反正想着前进几名后退几名都没差,所以干脆也懒得再拼。

  谢良臣见交卷的人越来越多,开始也有点心浮气躁,不过最后他还是忍住了,毕竟旁边那位仁兄连初稿都还没写完呢。

  然后写着写着,他听到后头有脚步声传来,最后一个太监尖声高唱一句:“陛下驾到!”

  此刻场内的考生已经不多了,见皇帝来,除了他们之外,监考的考官们也都纷纷下跪行礼,然后谢良臣便听到一句略带着些苍老的男声传来,声音低沉:“平身吧。”

  因为不能直视皇帝,所以谢良臣没有见到对方的长相,不过他也知道如今这皇帝年纪不小了。

  这位融景帝在位三十年,如今已六十有三,膝下有皇子六人,公主十数名,其中皇后嫡出皇子早夭,幼子犯逆被圈禁宫中,其余四人皆为妃所出,据说互相斗得也很厉害。

  不过这都不是谢良臣现在要考虑的问题,因为他发现这皇帝开始逐列的看起他们的答卷来了。

  这件事说好也好,说不好也不好。

  至于好处自然是十分明显,那就是能给皇帝留下印象。

  即便之后他们的卷子不是皇帝亲阅,但是如今场内剩的人不多了,他这样走动观看,总能记住一些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