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不良臣(科举)第108节(1 / 2)





  前线如今正在打仗,他暂时领了首辅之职,除了关注军情大事外,许多日常工作也得处理。

 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赋税改革。

  对于他此时提出更改赋税一事,户部尚书钱庸表示不赞同,认为此刻天下大乱,要是再改赋税则乱中生乱,不宜此时进行。

  张太后对此也提出了疑问,不过谢良臣却道此乃瓦解对方根基之策。

  说到底,行军打仗靠的还是百姓,四王之所以能在短短数月之内拉起队伍造反,说白了也是底层人民活不下去,谁给他们活路他们就跟谁。

  所以谢良臣必定要对目前的土地税收政策予以改变,切断对方的有生力量,也算是为前线军队打配合了。

  除此之外,赋税改革还动了官绅阶级的利益,若是不趁他们自顾不暇之际动手,等国内平静下来,反对的声音只会更多。

  “可若是按照谢爱卿的意思将各税合为一税,那国库岂非更加空虚,前线士兵粮草军饷又该如何筹措?”张太后又问。

  闻言,谢良臣便将手中折子递上去,同时开始仔细阐述起自己的改税办法。

  总的来说,他就是要把以前大融的各项杂税进行合并精简,只让百姓们缴一种税银即可,但是总的收税数目却未有大的改变。

  按照原本的税收制度,百姓们要缴纳的税种既多且杂,很容易给贪官污吏以可趁之机,借此巧立名目收税。

  如此一来,百姓负担加重,朝廷税收却未增加,肥的不过是底下官员的荷包而已。

  就像大融每年缴纳粮食就分夏粮和秋粮,现在税收制度改革之后,百姓们也可将需缴纳的粮食折合成银子,不用担心出现之前荣县收税官吏刻意刁难的事。

  而一旦将所有的税种包括徭役在内,全部合为一项折成银子缴纳,则百姓明白自己只需交一次税就可以了,既简单又免去了地方盘剥。

  同时谢良臣还提出了更大胆的想法,他要把全国的土地都收为国有,私人不可随意买卖,土地由朝廷命各村丈量之后根据每户人口数量,公平划分,确保家家户户都有田种。

  此言一出,朝堂震动,不少官员听他说要推行此法,皆表示不可接受,还说他是疯了。

  谢良臣知道自己这是在下猛药,不过也没办法,既然如今朝廷已然大乱,不若就让其再乱一点,不破不立,毕竟要得到百姓的拥护,没有什么比让他们获得土地更有吸引力的了。

  朝臣们大多反对,但此事对于大融皇室来说却是件好事。

  毕竟全国的土地都归了朝廷所有,自然就是全为皇室所有,那么税收就可尽入国库之中,而免去了被乡绅士族们再盘剥一层的命运。

  只是此法虽好,因为涉及到的利益阶层太多,所以张太后并不认为真的能行。

  体察到谢良臣的一片好意之后,虽然土改的建议被否决了,但融安帝与两宫太后还是委婉表示自己会考虑的。

  可惜他们要考虑,谢良臣却等不得。

  从第二天起,他便称病不朝,同时暗暗命人放出消息,将土地改革之法传遍国中,又让人去信郭要与郭整,让他们在已经攻下的城池里开始实际施行土改之法,前线攻势暂缓。

  得益于前期各种小报的兴起,虽如今各地都乱做一团,但是消息传递却没断,尤其是关于前线的战事和朝廷的动向。

  因此谢良臣土改之法传出之后,那些无地傍身,全家皆为地主乡绅打工的贫农、佃农们几乎是额手称庆,不少人甚至从家乡扛着锄头去郭要那里参军。

  而国中舆论更是打得不可开交,有人称此法可保国中再无百姓饿死,也有人称此法是助长懒惰习气,平白将人土地收缴分发本不该得地之人,是欺负良善。

  当然,所谓欺负“良善”的说法,根本就是无稽之谈。

  且不说封建社会里的乡绅大地主们有多少人是良善之辈,就说即便此法实施之后,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儿去,可寻常百姓却动辄饿死。

  谢良臣罢工之后,前线战事立刻也出现了危机,同时全国各地舆论鼎沸,到处都是起义要求分地的农民。

  宫中多次派御医来给谢良臣看病,可是御医根本不敢说实话,只得回宫禀报谢尚书的确还需静养。

  到后来,眼见前线战事危急再不能拖,叛军和暴动的人已经直逼上邶城下,一众文官几乎吓破了胆,纷纷表示支持土改之法以求保命。

  于是承平次年,融安帝下诏,表示全国土地尽归朝廷所有,私人不得买卖,各村需重新清查土地,各家各户按人口分田。

  旨意下发那日,谢良臣的病好了,同时原吏部尚书钱庸被贬去地方,由他暂领吏部尚书一职。

  正式上任后,他在处理吏部事务时发现不少朝中大臣结党营私的罪证,于是又有一批人遭了殃,被去官发回原籍。

  至于新调任上来的人,自然是以往在地方政绩出色的官员。

  作者有话说:

  第79章 新学

  这次朝堂大清洗, 因为有融安帝和张太后的配合,事情进展倒是十分顺利。

  他们以谢良臣为刀,将国中顽固势力清除, 让国库再无空虚之忧,自认皇权得到了再次加强,而谢良臣则趁机壮大了自己的队伍,算是互利共赢。

  唯一不满的就是被打击的各位朝臣们,因为此法一实施,他们手中的土地就得交出来被划分给百姓。

  同时他们也想不明白, 谢良臣自己名下也有大量的免税田地,他这样做不是损人不利己吗?

  可他偏偏就这样做了,因此朝中不少官员都对他恨得牙根痒痒, 总想找机会弹劾他。

  刚好他新升调了一批人上来,这就让他们抓到了把柄, 说谢良臣举贤不避亲,有以权谋私的嫌疑。

  比如,他三弟谢良材,原本一开始在礼部任主事, 后来迁工部郎中, 结果现在谢良臣就把他调去国子监任司业去了。

  还有祝明源和唐于成, 谢良臣将二人一个调去了刑部直隶京兆府司任主事,一个调去了督察院任右佥都御史, 武徇则派往工部,接替谢良材的郎中一职。

  除此之外, 他还大力提拔国子监出身的官员, 不仅进士出身的官员们得到了重用, 就连原本底层的小官也做了破格提拔, 将吏部非进士不能入流的潜规则给直接破坏了。

  为此,首先发难的便是江尚书,他道谢良臣此举乃是为了把持朝政,请求皇上太后免了他吏部尚书之职。

  谢良臣斜了他一眼,冷哼一声,直接出列道:“若说举贤不避亲,江尚书与大理寺少卿江大人乃是父子,这又该如何说道?”